Mikarayag - 蘭嶼達悟族的拍手歌會



很抱歉這次太不專業了,這麼重要的表演,我竟然忘了帶相機!!沒有自己的照片,只好借用別人的,上面這張照片來自台北藝術大學關渡藝術節展演藝術中心網站

這次會看到達悟族的拍手歌會完全是意外,原本我是去看 原舞者2010年的演出「芒果樹下的回憶」,沒想到意外的讓我看到這場國寶級的演出!

拍手歌會緊接在原舞者的表演之後,是由十九位達悟族的耆老共同演出,他們加起來都超過一千四百多歲了(平均八十幾歲),特地從蘭嶼搭飛機來台灣表演,而且還是第一次在台灣演出(真是太令人感動了)!我跟現場工作人員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即便是在蘭嶼本地,拍手歌會也沒有像這次在台北演出這麼完整,可以說聽到的人非常的幸運!!

這場演出是由耆老們圍坐成半圓形面對觀眾,一開始先由達悟族文史工作者郭健平先生說明拍手歌會的形式以及演出的場合。接下來開場曲目是由其中一位耆老站向前,吟唱祝福觀眾。之後耆老回到隊伍中,接續的曲目則都是以圍坐的方式吟唱。每次唱完一兩首歌,除了主持人以外,紀錄片導演林建享也會為觀眾說明剛才吟唱歌曲的意義。

拍手歌會的曲調,如果按照我們對於音樂的認知,會覺得這是一場五音不和諧的演唱,文獻記載1970年日本學者的研究也把他們的曲調稱為「莫名其妙的音樂」、「噪音」,林建享導演也稱之為「十六部不合音」,但是仔細聽,音樂本身還是有架構的,一開始由其中一位耆老起唱,之後搭配拍手、合唱、最後回到獨唱+拍手結束。此外,拍手的方式也可以改為拍打書本(尤其是電話簿,也有拿寶特瓶拍打化學課本的情形 XD),現場吟唱一段時間後,就看到工作人員拿電話簿來發。

主持人郭健平先生說,達悟族認為拍手歌會不是上流的音樂,是男女傳情的一種方式(不過我覺得音樂哪有什麼上流下流,音樂代表的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拍手歌會跟一般的音樂不同,曲調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歌詞本身的意義,而每首歌詞都有如詩詞一般的優美,內容包括歷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體認。林建享導演說,他長期在蘭嶼取材,也一直到2004年才第一次聽到拍手歌會的演出,基本上這是只有在蘭嶼建築高屋(也是工作屋,相對於矮屋的稱呼,其實高屋並不是真的很高,另外蘭嶼建築還有一種為涼台)落成之後,為了慶賀的目的而舉辦的儀式。簡介上面說明,因為達悟族覺得這是難登大雅之堂的音樂,因此學者作田野調查的時候,達悟族沒有提及這項傳統。而拍手歌會目前只有三十幾位耆老還可完整唱出,目前也有傳唱的斷層現象,因此很怕這項文化會逐漸失傳,就我跟現場工作人員聊天得知,今天晚上的演出會全程錄影,然後拿去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其實原本拍手歌會預定的演出場所是在台北藝術大學戶外的水舞台,但是因為今天下雨,因此改在室內的人文廣場。原本室外表演的話,耆老們會在黑暗的戶外,一邊嚼檳榔,一邊喝雞湯,一邊唱,但是室內基本上禁止飲食的,再加上室內燈火通明,因此耆老們有點不自在,導演藉著曲目結束之後的空檔,一直跟我們說明這背後的文化,告訴我們他想藉機消除耆老們的彆扭(導演你是好人)。吟唱幾首之後,工作人員台北藝術大學交涉成功,同意讓耆老們在室內飲食,因此檳榔就出現了,現場觀眾也因此爆出非常熱烈的掌聲與歡呼。

中場休息的時候,表演廳外面準備了好多吃的,包括麻油雞湯、米粉、油飯、紅豆湯圓、咖啡、桔茶,這些原本也是預計戶外演出的時候,耆老們與觀眾們可以一起享用的。我一邊吃的時候也聽到導演其他工作人員討論,要把演出場地移到耆老們比較習慣的戶外場合。拍手歌會從晚上十點一直持續到隔天早上五點,不過後來我吃完就先離開了。(導演很抱歉,雖然你寧可我們在現場睡著也不願我們離開...)



(林建享導演,圖片取自台灣電影筆記,郭健平先生很抱歉我沒找到你的照片)

P.S. 這場拍手歌會真是太有趣了,這樣燃起我對拍手歌會的興趣,好想作點什麼喔!


參考資料:
《光影中的旋律》─Mikaryag
開始通宵達旦蘭嶼達悟族《Mikarayag 拍手歌會》2010/10/30
達悟族拍手歌會-林采韻/專題報導
拍手歌會 Karyag, Hand Clapping Singing Party
漢族的身軀卻住著達悟族的魂靈——專訪《划大船》導演林建享
雅美族建築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梵文學習筆記 (2) 從大悲咒談起

大馬歌手黃明志

我要當中國人,不要當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