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卑南族過新年(四)卑南文化人
史前博物館有一項貼心的服務,就是只要參觀過史前博物館的人,可以免費參觀同要隸屬博物館的「卑南文化公園 遊客中心」。因此 1/1 早上我們就出發囉!

這裡實在很大,我們往遊客中心的方向走。
一路上我們看到這樣的罵可,這是「雙人頂獸」造形的「人獸形玉玦」,目前全台灣好像只有挖到三件完整的。玉玦在中國是拿來配戴在腰間的,但是在史前台灣卻是一種耳飾,而東南亞正是全世界最注重耳飾的地方之一。

這個「人獸形玉玦」罵可除了在「卑南文化公園」的牌子上面可以看到以外,史前博物館的門面也有同樣的東西,大家可以回去看 我去卑南族過新年(三)服飾與編織 的第一張照片。
繼續走,看到了讓我眼精一亮的東西!
卑南文化人有文字嗎?

咦!文字!遠古時代,有文字存在於台灣嗎?
卑南文化人為什麼要拔牙?

咦?拔牙?什麼意思?
這裡先插播一下,所謂的卑南文化人,是指三千五百年前住在卑南平原上面的人,並不是單純的指卑南族。
繼續走,進入遊客中心之前,發現了路旁有趣的木刻彩繪。

最後到了遊客中心。

一開始我們先看了八分鐘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是由真人搭配動畫場景演出的,內容是講史前時代,在卑南平原的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情形。完全沒有旁白解說,只有在必要的時候,以中英文標示而已。這八分鐘讓我們對於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基本上我很喜歡這種方式,因為不需要為了不同語言各配一個版本,除了可以方便資訊的傳播以外,還可以節省成本。
看完動畫以後,解說員便開始講解了。我們第一個認識卑南文化的東西,就是石棺。

這裡大概有十具左右,有男棺、女棺、兒童棺。有趣的是,全部都朝向同一個方向。
這是為什麼呢?嗯!我先來賣個關子,等一下再告訴你們原因。:D
石棺上面那一片橫石板是用來固定用的,基本上每一個成人的石棺長度都差不多,大約 160 cm 左右,寬度也只夠容納一個人。不過裡面好像有東西?

我們來看一下,西滴!有一堆玉器!

講到這裡,我要先來介紹一下陪葬品的重要性。
一般出土文物中,大概可以分成兩類,完整的跟不完整的。完整又幾乎沒有任何損傷的,百分之百是陪葬品,因為他外面多了一層棺木保護著。而斷簡殘骸的,就是日用品。所以我們要感謝人類有陪葬品的習俗,我們現在才能看到這些完整的出土文物!
這張照片照得不夠好,但是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各種玉器配戴的位置。

基本上,耳環是兩隻一對,還有配戴在胸前的各種項鍊,其中最長的項鍊就是玉管棒,五管為一組。
好!那我們再回去看看石棺裡面的玉器,大家可以數一數,到底有幾組耳環?幾組玉管棒項鍊?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這裡面應該不只一埋個人,至少也有三、四人。
但是前面講過,每一個棺木的大小剛好只能容納一個人,不可能同時葬兩個。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卑南文化人的石棺是重複使用的。嗯!RECYCLE!很環保!:D
接下來,解說員為我們解釋石棺埋葬的位置。

這一整片土層都是重要的遺跡。仔細看,從解說員的嘴巴位置延伸出去一片一片的,就是石板。而解說員手下方、肚子前方那個凸出來的,就是石棺,這個石棺跟剛剛看到的石棺是同樣高的位置。
我等解說員走後,來一張特寫。

那層石板,是屋子的地板,而定年的結果,發現石棺與石板是同一個年代。換句話說,卑南文化人,是採取「室內葬」的方式,把去世的親人埋葬在家裡的地板下。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很奇怪,或者覺得室內葬很恐怖。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把祖先牌位放在家裡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因為覺得去世的親人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祖先會保佑我們後代子孫?
卑南文化人也是一樣的,對他們來說,去世的親人也是親人,過世的親人會保佑活著的親人。雖然方式有點不同,但是對於親人的思念都是一樣的。
這個習俗,部份的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到現在都還保留著,不過已經改良成在地下室放置骨灰罈。
好了!我來回答一下剛剛的問題,為什麼石棺的方向都朝同樣的方向?其實他們都是朝向都蘭山的(而且是腳朝都蘭山),都蘭山是卑南文化人的聖山,不只石棺的方向,連房屋的走向也是朝向都蘭山的。

卑南文化人製作的玉器包羅萬象,除了配戴的玉器以外,

還有各種工具與武器。

卑南出土文物中,最大的東西就是這個,石柱,這是卑南平原上最重要的指標。

目前唯一一個還保留在現場沒有被破壞的,就是卑南火車站後方的月形石柱。換句話說,月形石柱從三千五百多年前就一直矗立在那裡,直到今天!
目前對於石柱的作用還不是很清楚。一種說法是,依照大小判斷,可能是房子的支柱。石柱的頂端有一個圓洞(sorry...... 照片太暗了,要很努力才看得到),這個洞可能是橫樑穿越的位置。
部份的石柱上面則有雕刻,因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而圓洞則是為了搬運方便而穿鑿的。

第一個石柱,是一百年前由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所發現的,可惜那時候就已經所剩無幾,早就都被拿去當作建材了,完整保存下來的不多。
這是卑南文化人的紡織工具。

身上穿戴的,則是樹皮衣、樹皮帽。作法很簡單,就是把樹皮搗爛、塑型、曬乾,就可以了,只是很花時間而已。
接下來的展覽,解決了我在外面的第二個問題,「卑南文化人為什麼要拔牙?」

卑南文化人認為,拔牙是勇敢的象徵,不分社會階層,不分男女,只有能夠承受拔牙的痛苦,才能夠被視為一個成年人。
從頭骨可以發現,被拔的牙齒,是小門牙。

至於卑南文化人後來都到那裡去了?

第一種推測,根據卑南族的傳說,卑南文化人的族群名稱為「拉拉鄂斯」,剛好跟阿美族一個古老而分佈廣泛的氏族同名,而且阿美族部份陶器跟卑南文化的陶器非常類似,因此推測阿美族是卑南文化人的後代之一。
第二種推測,由於排灣族的房屋也是喜好用石板地,採取室內葬,而且也有拔牙的習慣,因此推測排灣族是卑南文化人的後代之一。
因此卑南文化人應該是是分佈到台灣各地去了,然後他們的後代逐漸分化成不同的族群。
到這裡很遺憾的,我們時間不夠了,雖然解說員繼續在講解,我們已經無法繼續聽他講了,只好離開了。而且連我第一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卑南文化人有文字嗎?」
還有更遺憾的,原來公園另外一邊有考古文化遺址!!真是痛心疾首啊!!沒有時間去看!!看來老天爺是要我再來一次台東!!XD
(待續)
(原文發表於:01/11/2007 00:58 http://www.socialforce.tw/blog/blog_10461__9873.html)
卑南族過新年系列文章:

這裡實在很大,我們往遊客中心的方向走。
一路上我們看到這樣的罵可,這是「雙人頂獸」造形的「人獸形玉玦」,目前全台灣好像只有挖到三件完整的。玉玦在中國是拿來配戴在腰間的,但是在史前台灣卻是一種耳飾,而東南亞正是全世界最注重耳飾的地方之一。

這個「人獸形玉玦」罵可除了在「卑南文化公園」的牌子上面可以看到以外,史前博物館的門面也有同樣的東西,大家可以回去看 我去卑南族過新年(三)服飾與編織 的第一張照片。
繼續走,看到了讓我眼精一亮的東西!
卑南文化人有文字嗎?

咦!文字!遠古時代,有文字存在於台灣嗎?
卑南文化人為什麼要拔牙?

咦?拔牙?什麼意思?
這裡先插播一下,所謂的卑南文化人,是指三千五百年前住在卑南平原上面的人,並不是單純的指卑南族。
繼續走,進入遊客中心之前,發現了路旁有趣的木刻彩繪。

最後到了遊客中心。

一開始我們先看了八分鐘的動畫短片,這部動畫是由真人搭配動畫場景演出的,內容是講史前時代,在卑南平原的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情形。完全沒有旁白解說,只有在必要的時候,以中英文標示而已。這八分鐘讓我們對於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基本上我很喜歡這種方式,因為不需要為了不同語言各配一個版本,除了可以方便資訊的傳播以外,還可以節省成本。
看完動畫以後,解說員便開始講解了。我們第一個認識卑南文化的東西,就是石棺。

這裡大概有十具左右,有男棺、女棺、兒童棺。有趣的是,全部都朝向同一個方向。
這是為什麼呢?嗯!我先來賣個關子,等一下再告訴你們原因。:D
石棺上面那一片橫石板是用來固定用的,基本上每一個成人的石棺長度都差不多,大約 160 cm 左右,寬度也只夠容納一個人。不過裡面好像有東西?

我們來看一下,西滴!有一堆玉器!

講到這裡,我要先來介紹一下陪葬品的重要性。
一般出土文物中,大概可以分成兩類,完整的跟不完整的。完整又幾乎沒有任何損傷的,百分之百是陪葬品,因為他外面多了一層棺木保護著。而斷簡殘骸的,就是日用品。所以我們要感謝人類有陪葬品的習俗,我們現在才能看到這些完整的出土文物!
這張照片照得不夠好,但是應該可以看得出來,各種玉器配戴的位置。

基本上,耳環是兩隻一對,還有配戴在胸前的各種項鍊,其中最長的項鍊就是玉管棒,五管為一組。
好!那我們再回去看看石棺裡面的玉器,大家可以數一數,到底有幾組耳環?幾組玉管棒項鍊?然後我們就可以發現,這裡面應該不只一埋個人,至少也有三、四人。
但是前面講過,每一個棺木的大小剛好只能容納一個人,不可能同時葬兩個。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卑南文化人的石棺是重複使用的。嗯!RECYCLE!很環保!:D
接下來,解說員為我們解釋石棺埋葬的位置。

這一整片土層都是重要的遺跡。仔細看,從解說員的嘴巴位置延伸出去一片一片的,就是石板。而解說員手下方、肚子前方那個凸出來的,就是石棺,這個石棺跟剛剛看到的石棺是同樣高的位置。
我等解說員走後,來一張特寫。

那層石板,是屋子的地板,而定年的結果,發現石棺與石板是同一個年代。換句話說,卑南文化人,是採取「室內葬」的方式,把去世的親人埋葬在家裡的地板下。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覺得他們很奇怪,或者覺得室內葬很恐怖。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我們把祖先牌位放在家裡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因為覺得去世的親人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祖先會保佑我們後代子孫?
卑南文化人也是一樣的,對他們來說,去世的親人也是親人,過世的親人會保佑活著的親人。雖然方式有點不同,但是對於親人的思念都是一樣的。
這個習俗,部份的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到現在都還保留著,不過已經改良成在地下室放置骨灰罈。
好了!我來回答一下剛剛的問題,為什麼石棺的方向都朝同樣的方向?其實他們都是朝向都蘭山的(而且是腳朝都蘭山),都蘭山是卑南文化人的聖山,不只石棺的方向,連房屋的走向也是朝向都蘭山的。

卑南文化人製作的玉器包羅萬象,除了配戴的玉器以外,

還有各種工具與武器。

卑南出土文物中,最大的東西就是這個,石柱,這是卑南平原上最重要的指標。

目前唯一一個還保留在現場沒有被破壞的,就是卑南火車站後方的月形石柱。換句話說,月形石柱從三千五百多年前就一直矗立在那裡,直到今天!
目前對於石柱的作用還不是很清楚。一種說法是,依照大小判斷,可能是房子的支柱。石柱的頂端有一個圓洞(sorry...... 照片太暗了,要很努力才看得到),這個洞可能是橫樑穿越的位置。
部份的石柱上面則有雕刻,因此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是一種地位的象徵,而圓洞則是為了搬運方便而穿鑿的。

第一個石柱,是一百年前由日本學者鳥居龍藏所發現的,可惜那時候就已經所剩無幾,早就都被拿去當作建材了,完整保存下來的不多。
這是卑南文化人的紡織工具。

身上穿戴的,則是樹皮衣、樹皮帽。作法很簡單,就是把樹皮搗爛、塑型、曬乾,就可以了,只是很花時間而已。
接下來的展覽,解決了我在外面的第二個問題,「卑南文化人為什麼要拔牙?」

卑南文化人認為,拔牙是勇敢的象徵,不分社會階層,不分男女,只有能夠承受拔牙的痛苦,才能夠被視為一個成年人。
從頭骨可以發現,被拔的牙齒,是小門牙。

至於卑南文化人後來都到那裡去了?

第一種推測,根據卑南族的傳說,卑南文化人的族群名稱為「拉拉鄂斯」,剛好跟阿美族一個古老而分佈廣泛的氏族同名,而且阿美族部份陶器跟卑南文化的陶器非常類似,因此推測阿美族是卑南文化人的後代之一。
第二種推測,由於排灣族的房屋也是喜好用石板地,採取室內葬,而且也有拔牙的習慣,因此推測排灣族是卑南文化人的後代之一。
因此卑南文化人應該是是分佈到台灣各地去了,然後他們的後代逐漸分化成不同的族群。
到這裡很遺憾的,我們時間不夠了,雖然解說員繼續在講解,我們已經無法繼續聽他講了,只好離開了。而且連我第一個問題都沒有解決,「卑南文化人有文字嗎?」
還有更遺憾的,原來公園另外一邊有考古文化遺址!!真是痛心疾首啊!!沒有時間去看!!看來老天爺是要我再來一次台東!!XD
(待續)
(原文發表於:01/11/2007 00:58 http://www.socialforce.tw/blog/blog_10461__9873.html)
卑南族過新年系列文章: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