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書籍

為什麼馬英九可以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不舔中國的懶葩就一副要死了的樣子?

Image
圖:寇謐將 ( J Michael Cole​ ) 島嶼無戰事  『因為背離國際主流觀點的是台灣人,不是馬英九!』 馬英九只是做了最符合國際利益的事情,也就是符合美國的中國政策 ─ 拉攏中國 ─ 而已。 當國際上(事實上是以美國為本位的國際問題)接二連三面臨著伊拉克、阿富汗、伊斯蘭國、蓋達組織、北韓等等重大戰事的時候,美國需要中國這個亦敵亦友的夥伴(?)來幫忙牽制東亞戰區的穩定,台灣這個鳥蛋大的地方(只比鼻屎國大一點)應該要安份惦惦就好,結果在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竟然成天到晚大呼小叫的吵著要加入聯合國、要獨立建國、要跟中國鬧翻!?根本是來亂的! 更何況台灣都民主化了、也有選舉制度、經濟也還過得去,完全不知道到底還有什麼不滿?只會一直挑釁中國,根本是在扯各國的後腿。 幸好後來主政的馬英九很聰明,他很清楚美國老大心理在想什麼,也很清楚中國老大在想什麼。這完全要歸功於馬英九出國留學時受過完整的訓練,他知道如何蒐集完整的情報,懂得如何揣摩上意。 所以,國際上普遍認為:  『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而馬英九是和平製造者』 到底這樣錯誤的假象是怎麼產生的? 再說一次,馬英九非常清楚國際情勢,而台灣人民包括陳水扁非常不懂國際情勢。 馬英九知道,只要台灣在國際上很安靜,他就可以成為「和平」的代言人。而要台灣在國際上沒有聲音,一方面是讓台灣自己閉嘴,一方面是讓台灣在國際上沒有聲援。換句話說,只要國際認為,台灣跟中國之間的問題已經解決,自然不需要繼續聲援。  『一個災區如果已經解除警報,自然沒有必要繼續救災工作。』   事實上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有更緊密的經貿往來、各項協議也一一簽署、兩岸人民互相來往越來越頻繁,通航通商通婚,語言文化也通,台灣跟中國「已經」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下。就算有什麼衝突,也只是零星衝突,比起中國的人權、西藏、新疆等問題的急迫性,台灣問題真的不那麼重要。 也因此,在台灣與中國問題的學術研究方面,兩岸和平就代表這不是一個有趣的研究題目(媒體嗜血,研究也是)。因此這幾年下來,國際上關於台灣的研究越來越少,就算有,也多是中國資助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自然是站在中國觀點。 當國際上沒有台灣觀點的研究、沒有台灣觀點的媒體,台灣人又沈溺於國內的小確性,台灣問題就等於不存在、中國威脅就等於不...

為什麼國際間對於台灣情勢的學術研究這麼少?

Image
『「基於經援考量,學術圈進行自我審查」 在學術界,台灣的能見度也遭到學術機構的自我審查所破壞,而這經常是出自經濟考量─說得更直接,就是來自中國政府或中國企業對海外研究中心或者大學提供的金錢資助。結果接受中國資助的學術機構必然承受著壓力,必須在課堂上或在同儕審查的學術刊物上,避免觸及某些「有爭議」的題目,像是新疆、西藏或台灣獨立,最常見的情況是,如果有某篇學術論文觸及這些題目,至少就會有一位匿名的審查者把這篇論文給封殺掉。由於一位教授是否能夠取得終身教職,端視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少篇通過同儕審查的論文,所以避免碰觸道會延後這項過程的敏感題目的壓力極為沈重,尤其在已經變得極其競爭的學術界環境中更是如此。 ─ 出自寇謐將 ( J Michael Cole ) 島嶼無戰事 』 事實上,學術從來就不是自由的,因為從事學術研究的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存的需求,就有操作的空間。 看過公視   燦爛時光   第十九集了嗎?歷史系的鄭以謙教授,因為傳播了正確的台灣史,而被國民黨特務直接衝進他的研究室把他帶走。過去可以如此粗糙的操作,而今天只不過是換成更細膩的手法來處理而已。不管是中國國民黨,還是中國共產黨,只要是他們不希望你傳播的事實,他就會用各種辦法來阻止你。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 燦爛時光第十九集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NoepHvWOw 燦爛時光第十九集完整版(從 26m57s 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WlwlnSfNg&t=26m57s 相關文章: 為什麼馬英九可以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不舔中國的懶葩就一副要死了的樣子?

「灣生回家」原著另外一段令人髮指的故事

Image
除了前幾天提到的  「灣生回家」原著中最令人憤怒的一段話  以外,原著另外一段令人髮指的故事,是有關於陳儀(對,就是二二八那個陳儀)。 (112頁)  清水半平在《吉野村回憶錄》這麼寫著:「我這輩子最光榮的日子是在當村長時,帶領著吉野村民一起邁向全台最具規模的模範村;但這輩子最遺憾、最無法原諒自己的是,我幫國民政府欺騙我的同胞……。」  因為他相信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所說的話:「你們這些移民是農業開拓的功勞者,別擔心,就比照以前在這邊永住下來吧!」他把這席話告訴村民,還想出挽留的對策,也因此害得許多村民在慌亂中被遣返回日,他對自己的缺少見識深深感到抱歉。 (183頁)  郵局局長清水半平先生、村長西村建之助、總督府農商局長須田一二三等,連袂北上求見陳儀先生(台灣省行政長官),向陳儀先生陳情:村民們當初下定決心帶著所有家當來到臺灣開發,如今再回去已無家可歸,因此所有的村民都希望能留下來。  陳儀先生允諾:『吉野村民開發後山、建村有功,都可留下。』  我*依稀記得那一晚大家因為得知可以留下來而狂歡大作、熱鬧慶祝著。這一個歡喜若狂的夜,不論是吉野村民還是佃農,臺灣人、客家人、原住民……,大家都快樂地為著可以留下而喝著酒,隨著歌聲輕盈地跳起舞來。  這是一個不分種族,歡喜氣氛熱極度的慶祝派對。不分男女老幼,所有人都舉手投足地歡呼著:『萬歲!萬歲!辛苦建立的家可以保住了。』  不過,隔日一早約莫六點,許多人都還在睡夢中,所有情緒都還遺留在前一夜的快樂氛圍裡……。吭—吭—吭—急促的腳步聲,國民政府軍隊進入村莊,一紙清冊全部財產盡皆沒收,兩個月內吉野村民全數遣送回日。一張張驚惶失措的臉,一顆顆不知所措的心,大家一句句:『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連鎖反應著……連鎖反應著……。  父親**和幾位吉野村仕紳依舊不肯放棄,繼續拼命努力奔走,期望能留下來。  1946年2月28日,這一天父親在外跑了一整日,隔天一早村民便發現父親在田地裡飲農藥自殺;同一天,清水聚落相當富有的田中家老爺(即田中櫻代***的父親)自焚在自己的工廠內。這樣的事到底在其他移民村裡有多少?我不清楚。一夜之間像我和弟弟一樣成為孤兒的灣生有多少?我也不知道。 ...

「灣生回家」原著中最令人憤怒的一段話

Image
迫不及待把「灣生回家」原著看完,其中這一段讓我看到破口罵髒話: 「台灣日產公司*」是日本移民離開後,國民政府用來處理日本人在台灣的不動產公司。當時日本移民灣生引揚**回日前,日本軍部曾頒布命令:「所有日人在台動 產、不動產以及在銀行股票存款與貴重珠寶皆不可帶走,會給予領受書,日後可憑領受書至台領回過去在台資產。」可是台灣日產公司卻在倉促變賣這些日人不動產 後宣告結束,當 1970 年***日人終於可以再自由進出台灣,拿著領受書尋找過去在台資產時,國民政府卻告訴他們:「日產公司已結束,無法處理。」 難怪國民黨會那麼有錢,黨產不就是這麼來的? *註一:「台灣日產公司」應該只是「意譯」上的簡稱。它正式全名可能還會多很多字。(感謝陳凱劭補充說明) **註二:「引揚」指海外的日本平民(非軍人),終戰後回去日本,無關犯罪。而「軍人」終戰後回日本,除去軍職,用詞是「復員」。 「引揚」不等於「遣返」,「遣返」是法律用語,是把「犯罪」的外國人送回他原來國家。 其實原著作者田中實加一開始在漢文裡也是用「遣返」,是陳凱劭在她粉絲頁告知,「遣返」一詞有犯罪、不歡迎的法律意思,應該比照日本語漢字用「引揚」就好,她看到後有回陳凱劭說會從善如流。 彼時要引揚歸國的日本內地人,多是稱「日僑」。這是1946年台南市的日本內地人引揚前的通知注意事項,它也只是稱「遣送」。(感謝陳凱劭補充說明,圖片來源:陳凱劭) ***註三:日本人自由進出台灣(觀光名義),倒是沒有晚到1970年,約1958年或1959年就可以了。 1946到1959這十三年則是禁止觀光,只能來從事商務、官方外交或像白團那種去蔣軍做教官的,審查過才能來。 (感謝陳凱劭補充說明) 其他補充資料(林峟辰提供): 臺灣人的財產?還是日本人的財產?-政府接收臺灣日產的插曲 評:其中對於日產轉移及變賣的禁制令,這個行為最扯『臺灣人在10月25日才取得中華民國國籍,行政長官公署的法令卻追溯至8月15日』 1945 戰後台灣及國府重要記事(1948--1950) (轉載) 評:光 1948-1949 就幹盡這麼多好事,我看 1945-1947 還有一堆更骯髒的。 後續討論以及更多史料補充,請參考: http://0rz.tw/CMRE7 一起閱...

書籍介紹:華麗島歲月 - 新垣宏一 的最後著作

Image
原本是要買灣生回家的原著來看,為了湊免運費又多買了一本 200 多塊的灣生著作,華麗島歲月,作者新垣宏一,出生於高雄,與北部的西川滿齊名。 打開書才發現這本是寶,第一,自傳的部分,日文與中文併列,上為日文,下為中文,這根本可以拿來當日文教科書了。 第二,這是新垣宏一過世前最後的作品,是由曾經在成大中文系授課的講師張良澤教授,遠赴日本找到新垣宏一,請他寫有關於他對台灣的記憶。在新垣宏一簽下前衛出版社寄去的契約書過後沒幾天,就辭世了。 前衛出版社 http://www.avanguard.com.tw/ch60/CH1/1838/MD/MD0000001838001239.html 以下引字書末的介紹: 關於本書: 日治時代居住台灣的日本人作家當中,北有西川滿,南有新垣宏一。南北雙璧,氣性不同。西川孤傲,終生不任教職;新垣隨和,桃李滿天下。致力研究、推廣台灣鄉土文學的張良澤教授,在一系列的挖寶行動中,此番推介這位生於斯、長於斯的日人作家--新垣宏一。本書自傳中,作者娓娓道來他對台灣的愛戀之情,忠實地記載下來日治時代台灣社會的變遷。    吾人珍愛這華麗的島嶼,為了瞭解島嶼過去的人文歷史請和作者攜手步入本書中那令人懷念的歲月吧! 作者簡介: 新垣宏一,1913年生於高雄,在台灣受教育、結婚、生子,直到1946年返回日本,新垣先生在這華麗島上渡過他人生最璀燦的青春年華這位以台灣為故鄉的學者不但在南二女、北一女春風化雨,還不斷地創作,寫小說、新詩,推動南台灣鄉土文學的發展。返日後,仍致力於教育工作,70歲時,獲日本天皇頒「勳四等瑞寶章」,可說是實至名歸了。 譯者簡介: 張良澤,1939年生於埔里,台南師範、成大中文系畢業,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碩士,曾任成大中文系講師。1979年赴日任教於筑波大學,後轉任共立女子大學國際文化學部教授。現兼任真理大學台灣文學資料館館長,並發行《台灣文學評論》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