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0

為何輕賤這塊土地上的文化?

Image
我以往旅遊總是很愛逛各國的歷史建築(尤其是城堡),對於歐洲的教堂還有日本祭典都非常嚮往,當時只覺得很羨慕他們有文化有歷史而我不知道台灣的文化歷史是什麼。近幾年因緣際會接觸到宮廟的祭典,慢慢了解以後才發現宮廟被污名化的很嚴重,明明宮廟承載了深厚台灣文化歷史的一部分。而我過去一直羨慕外國人有的文化歷史,其實我們自己也有,只是它們被灌上許多負面印象。只因為幾間被黑道把持的宮廟,就被渲染為全台灣所有宮廟都如此,對多數宮廟而言非常不公平。 去接觸了解以後會看到很多宮廟跟居民之間互動的畫面,那很美、很真、很感人。去過一次就會上癮,不只是因為那些鞭炮、陣頭、神轎的熱鬧,而是在這之間流動的情感跟文化,我會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時空流動,演變成今日這樣的儀式。這些能在台灣延續幾百年歷史的宮廟,在過去是如何與在地居民互相扶持至今? 「食果子拜樹頭」這句話大家朗朗上口,宮廟在過去承擔了信仰中心、醫療中心、教育中心、聯絡中心、孤兒收容中心。現代化以後,教育功能被學校取代,醫療功能被醫院取代,聯絡功能被里民中心取代,沒有被取代的是信仰的功能,孤兒收容中心到現在還有不少宮廟持續在做,有些則收容了失學青少年讓他們免於流落在外,多少補足了政府無法顧及的部份。今天也許大家生活不再需要依賴信仰,但宮廟卻是從過去到現在維繫一部份台灣文化相當重要的場所,這點從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一兩百年的歷史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結論。 有數百年文化的累積,才會有今日這些大型遶境活動的產生。如果今天台灣還是日本統治,這不就是日本祭典?所以潮了?只因為是台灣,所以髒了?本來大型活動就會有好的跟壞的部份,隨著時代的改變,勢必會有所衝突,這些慢慢改善就好了。但是看到一堆酸民在那邊泯滅人性的叫囂漫罵,看到他們如此污衊宮廟與居民的初心,完全不試圖去理解這些活動、儀式背後所代表的歷史意義,然後卻對於外國文化入侵的大型活動(譬如長達一個月的新北耶誕城)所產生相同噪音或垃圾毫無責怪之意,如此吹捧外來文化卻輕賤自己土地上的文化,追根究底,就是對於自己生活這塊土地沒有感情。 是什麼樣的教育,把台灣人教育成對自己土地上的文化歷史不認識、沒感情?一個對於法國文化歷史不熟悉、沒感情的法國人,你還認為他是一個法國人?更甚者,一個滿口英語,不會講法語的法國人,法國人還當他是一個法國人? 講到底,還是得回歸到語言本身。台灣多樣貌的文化,必須透過這塊土地上多

去理解並尊重青山宮大拜拜

Image
每次遇到地方大拜拜就有人在那邊五四三。每年青山宮大拜拜夜訪兩天+正日出巡一天,夜訪會比較早結束,正日因為有外來陣頭加上全境遶境所以會比較晚,今年因為武漢肺炎影響,報復性出巡的結果,就是外來陣頭比較多,才那麼久一直到早上七點半才結束。 另外想要責罵陣頭拖太長的人,你們還是先緩緩。我跟陣頭的人聊過,有一團原本是安排早上十點半出發,結果因為蔡英文來,等了四個小時,到下午兩點半才出發。 此外有一團都是阿媽的,從高雄上來,我以為她們住在台北,結果她們連續四天每天遊覽車來回台北高雄,回去換洗衣服休息沒多久就又上來,我問為何不住在台北,她們說因為覺得住台北太麻煩,身上穿的每天都要換新的一套,還要洗衣服,住台北不方便,睡覺就都在車上解決。她們這樣走一整天,我問她們不累嗎?她們說站著等比較累,走著就不累了。我聽了非常心疼,但是又被他們的心意感動。 會到早上七點半有很多原因,把責任全怪在陣頭或者廟方其實很不公平。如果蔡英文不來,也許就會跟以往一樣三點半就結束了,所以我們乾脆來怪蔡英文好了是嗎? 至於鞭炮為何會放整夜,不能十點後就不放嗎?這就必須要來理解一下放鞭炮的意義。這個意義有很多層,一個敬告有形無形的說神明要來了,一個是驅除無形,一個是每個宮廟或紅壇表達對來訪賓客的歡迎,沒炮等於給對方難看,所以當陣頭這麼長,鞭炮就只能這麼長。你不能前面有歡迎,後面的沒歡迎,人跟人之間也不是這樣在來往的,你總不能厚此薄彼。再加上這是青山王生日,祂壓隊,一定是所有最熱鬧的歡迎都是給祂。而且放炮不是紅壇或者宮廟可以說愛放就放,神明什麼時候來就只能那個時候放,會吵到大家只能請大家多理解,一年也只有這三天而已,神明不也是容忍人類更多事情?大家互相一下吧? 青山宮一年一度的大拜拜也不過才三天,現在很愛講究多元文化的台灣,尊重的都是歐美日韓文化,歧視東南亞文化,原住民文化因為有原委會在,所以這幾年的歧視聲浪有稍微收斂,但是在地宮廟文化至今仍然被污名化為八家囧。如果尊重自己歷史的台灣人,應該要去理解這些宮廟之所以能在台灣延續幾百年的歷史與原因,哪裡是什麼八家囧的能力?更何況你們口中那些被黑道把持的宮廟,正是因為在地人不再護持,才被外來黑道勢力入侵,如果宮廟一直都是在地人在護持,彼此都是街坊鄰居互相認識,那約束力有多大,哪有給你作亂的機會? 不去重視自己的歷史、貶低自己的文化,然後一直不斷追求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是要

「台灣人講台語」?

「台灣人講台語」這句話的立基是建構在台語原本是台灣通用的語言,並沒有排斥哪個族群的意思在裡面,其他語族之所以對這句話會有被排斥感,是因為台語已經不是現在台灣通行的語言了,而這句話也只是延續以往的用法而已。 因為時代背景改變,台語已經不是通行用語,只剩下原本把台語當成母語者還苟延殘喘的在使用,所以現階段會變成「語言=族群」「不同語言=不同族群」這種現象產生。 事實上非台語族群根本不需要有被排斥感,如果你認為你是客家人不需要講台語,你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是客家人我講客語」,此時若是對方依舊認為客家人應該講台語,那完全是對方白目,你可以嗆爆他。 至少我現實生活周邊沒有遇過這種人(網路上五毛來亂的就跳過)。 此外,各語族用自己的語言命名自己的語言是基本常識,我講 Tâi-oân-ōe,客語族群愛說你講的是 Toi-van-fa 我覺得完全沒問題,但是你應該很清楚你講的不是 Tâi-oân-ōe,我講的不是 Toi-van-fa 才對。 如果沒看懂我的意思,那我舉個例子, Amis = 阿美族語,這是表音不表意,如果我們今天把 Tâi-oân-ōe 同樣表音不表意,他也許可以寫成「 逮玩威」語,而把 Toi-van-fa 表音不表意的話說不定可以寫成「頭伊泛法」語。 事實上, Tâi-oân-ōe 漢字寫成台灣話造成這麼多人有意見,我是覺得很無辜,Tâi-oân-ōe 原本只是指台南台員地方的人講的語言,後來才擴大指稱為台灣全島的通用語。如果大家不喜歡,我是真的偏好把台灣話改寫成台員話就好了,省的總有人不高興。其實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到,「灣」的發音跟「員」不一樣,灣是 oan 而員是 oân,只有在「台灣話」的時候,「灣」被唸成oân。為何呢?大家可以想一想。 原本(在沒有政治力介入的情況下)一個地方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被認為是該地的代表語言,是國際共識。越南一樣是多語系國家,只有最多人使用的京語成為越南語的通稱,其他越南也在使用的語言就各自保留原本的語言名稱。日本也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叫做日語,像是愛奴語就不會被稱為日語,但是並無損它也是日本語言的一種。 大概4這樣。

台語不等於閩南語

Image
數年前去金門的時候,在文物館裡面的展覽有語音導覽,我看了一下有四個選項:國語、英語、台語、閩南語。 好奇了一下台語跟閩南語竟然被分成兩種不同的導覽語言,於是分別按來聽聽。台語的語音導覽沒有問題,都聽得懂。閩南語的語音導覽就 khê-khê。 用詞不同,聲調也不一樣,必須事先在腦中思考一番、猜測用語,轉換後才知道導覽內容在說什麼。語音導覽不像日常對話那樣,對方會等你轉換完成才繼續下一句,就算你轉換失敗還可以再一次詢問對方剛剛那句話是不是這個意思,你有時間消化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所以還是可以進行溝通。但是文物館內的介紹就比較文言一點,轉換還沒結束,語音導覽已經進入下一句,沒跟上就是沒聽懂了,結果整段閩南語導覽內容我大概只聽懂一半。 對於金門人來說,我們在台灣島講的閩南語根本就不是閩南語,那叫做台語。然後中華民國教育部硬要把台語叫做閩南語,不但剝奪「台語」這個名詞的歷史,也不尊重「閩南語」這個名詞對於金門的意義。 (圖片提供:Ba'iuholagih Magaluvu Mulazi)

找出台語對應漢字的必要性

雖然我有很努力在背台語漢字,但是常常覺得有些字真的有寫成漢字的必要嗎? 有意義的漢字我當然覺得可以用,我也可以理解努力去找出古籍曾經使用過的漢字來配台語這件事情。 但是,那些早就已經作古的漢字,連有邊念邊都覺得困難的情況下,究竟對於台語復興這件事情是一個助力還是阻力? 譬如說,「遹」這個字有人猜得出來是什麼意思?怎麼念嗎? 「黐」這個字有人猜得出來是什麼意思?怎麼念嗎? 「鬮」這個字有人猜得出來是什麼意思?怎麼念嗎? 更遑論造新字這件事情的意義了。 漢字原本是一個用來做文言文使用的書寫系統,本來就不是完全適合口語化的記載使用。更別說漢字本身就是知識的門檻,是有錢人有時間做學問的時候才拿來「展予人看ê物件」。 現在我們的書寫方式都用打字的情況下,連華語漢字我都常常打得出來寫不出來,但我至少還知道他怎麼發音,因為我學過注音。 那麼台語漢字又愛拿一堆古籍中非常難懂的漢字來使用。在無法猜出發音的情況下,要拿來當作口語的台語漢字使用,不是本末倒置? 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最後都棄全漢作為書寫系統,而發展出符合該國口語特色的文字系統。別忘了,這些都是一個「國家」的前提,以國家的力量來都還無法使用全漢,更何況台語並不是整個國家在使用的語言。 這正因為全漢書寫在知識的傳遞上是一件非常沒有效率的方式,你必須先背漢字怎麼念,還要記漢字怎麼寫,然後才能根據這個發音來紀錄知識。 而目前台語學習環境如此不利,以我一個台語母語者,看著前輩們努力從古籍中找出適合台語使用的漢字,卻無法望文生義,也無法學習到正確的台語發音,那麼學習台語漢字的意義到底何在? 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字義、可以看字猜測到發音的台語漢字也就罷了,但是這些硬要找出對應漢字的作法,到底是在延續台語的生命?還是在層層堆疊學習的門檻,造成延續台語生命的困難? 我都還沒有提,在這個華語強勢環境下,被華語影響到的台語發音問題有多嚴重。 沒有學好注音,你發得出正確的台式華語?還是你厲害到可以不學注音的情況下看到字就知道怎麼念? 同理,沒有學好台語拼音,學那些漢字後你可以自動發出正確的台語? 那些常常在哭枵說他阿媽台語講得嚇嚇叫卻看不懂台語的人,如果他阿媽會台語拼音,就沒有看不看得懂的問題了,反正就是把自己嘴巴講的東西用台語拼音把他記錄下來而已。 那些會哭枵台語拼音不是文字的人,不過是不能接受把注音符號當成一種文字而已。 其實韓文就是把注音符號

有路,咱沿路唱歌;無路,咱蹽溪過嶺

Image
小英總統最後那句話 有路,咱沿路唱歌 ū lō͘, lán iân-lō͘ chhiùⁿ-koa 無路,咱蹽溪過嶺 bô lō͘, lán liâu-khe kòe-niá 我共鳴的點可能跟大家不一樣 除了是謝銘祐的歌以外 我最有感受的是「liâu-khe 蹽溪」這兩個字 因為我第一次學到這個台語 是白沙屯媽祖有一年過濁水溪的時候不走西螺大橋而是直接涉水而過 那就叫做「liâu-khe 蹽溪」 當時跟著媽祖走的香燈腳,沒有人知道前方水路狀況如何 溪水哪裡深哪裡淺?沒有人知道 溪水何時變得湍急?沒有人知道 這麼寬的溪水,真的過的了嗎?沒有人知道 會不會走到一半滅頂?沒有人知道 唯一能相信的只有媽祖,只能相信祂能帶領香燈腳平安到達彼岸 最後白沙屯媽祖也的確平安帶領所有香燈腳選擇了最淺的河床走到彼岸 這就跟台灣現在的處境很像 前方的路是明是暗,我們不知道 繼續這樣走,是否真的能成功建國?我們不知道 會不會走到一半被中共併吞了?我們不知道 唯一能相信的只有我們一定能建國的信念 相信總有一天,我們能真的能牽著所有台灣人的手,一起到達建國的彼岸 (圖片取自白沙屯媽祖網站)

2020 庚子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十三)後話:關於粉紅超跑

Image
(上一篇: 2020 庚子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十二)迎正副爐媽 ) 一開始會參加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活動是因為對粉紅超跑感到好奇,想親眼目睹媽祖神轎自己決定方向是怎麼一回事,看過轎班人員接受電視專訪提過,是媽祖透過轎桿傳達指示決定方向。我想轎班人員沒有必要說謊,但是沒有親眼目睹都說不準。 這次跟著白沙屯媽祖走,錄了一些影片,事後我仔細看了自己拍影片,試圖要找出轎班人員驅動神轎的證據,但是看完影片以後,我並沒有找到答案。 根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來!物理課本拿出來),任何物體要改變運動狀態一定有外力施加於上,我假設這個外力是我施加的。那麼如果我要推/拉動轎子,理應是我自己要站穩腳步後才有辦法施力,而且應該是我先動了神轎才開始動,並且我手部的肌肉跟關節應該要是繃緊的才有辦法施力。但是大部分我看到的狀況是,轎夫的手跟關節是鬆的隨著擺動。如果肌肉是繃緊的,應該會看到擺動得很僵硬才對。有時轎子在擺動或者轉向的時候,轎夫身體是傾斜的,站都站不穩了根本很難施力,甚至看到轎夫如果不跟著移動是會跌倒的狀態。 轎夫身體是傾斜時,很難施力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是轎夫之間默契太好,或者是其實是有一位資深轎夫決定方向其他轎夫配合演出,又或者是轎夫輪流決定方向而其他轎夫配合演出。但是這樣的話必須至少有一位轎夫的動作是強硬的而且力道強到可以主導整個轎班,這位轎夫的動作一定會跟其他轎夫有明顯的差異。但是我找不到這樣的現象。 影片約莫 0:12 - 0:18 處,轎夫若不跟著移動就準備跌倒了。 而且聽說在某些路段會讓香燈腳扛轎,每次都是四個一組的香燈腳全換,難不成每次都有暗樁在主導? 另外關於神轎晃動的方向,神轎在某些時刻(譬如媽祖下決定時)時而前後時而左右,方向的改變一定有另一股外力施加在上,這個另一股外力若是由轎夫產生的,轎夫勢必在此時為了施力而有額外的動作出現,或者轎夫會有不整齊的動作出現(除非他們講好暗號,譬如前後晃動十下以後變成左右晃動之類的),但是不論有沒有講好,方向的改變都需要外力,在每次突如其來的轉向、倒退,我都看不到轎夫施力於神轎的動作,反而比較像是轎夫被神轎推/拉著走。 至於神轎左右擺動這個現象也有很多疑問。我們先假設是轎夫推的好了,若要神轎擺動的振幅越來越大,轎夫必須隨時補充推動神轎的力量,可以想像一下盪鞦韆的情形,但是我沒有看到轎夫持

2020 庚子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十二)迎正副爐媽

Image
(上一篇: 2020 庚子年白沙屯媽祖北港進香(十一)開爐 ) 開爐後一大早要迎爐主媽到新任爐主家,然後迎副爐媽到新任副爐主家。因為聽說舊爐主六點多就會把爐主媽送來拱天宮,所以我不到六點就到拱天宮了,此時廟門口早已擺滿了供品。(大家都這麼早起嗎?) 終於見到白沙屯媽,趕緊先向祂賠禮,說昨天我去了山邊媽那邊打招呼,結果就留在那邊看開爐了。 沒多久就有師姊來誦經。 約莫六點半,舊爐主送爐主媽來了。 七點左右,舊副爐主也送副爐媽來了。 大媽、爐主媽、副爐媽來張合照。 舊爐主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人,第一次見到他本人是在白沙屯媽回宮後,搏杯選新爐主的場合(請參考 (八)白沙屯媽回宮安座後 )。聽說他非常細心的以圖文紀錄顧轎事宜,並將這份資料轉交給新任正副爐主傳承下去,這份用心著實令人感動。舊副爐主也一樣很年輕,第一次見到他本人是在北港朝天宮白沙屯媽起駕時,負責擔香火回拱天宮,當時他剛好就站在我前面(請參考 (二)白沙屯媽北港朝天宮起駕 )。不過副爐媽有神龕,爐主媽沒有,不知道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舊爐主 舊副爐主 原本聽說八點要開始迎爐主媽到新爐主家,結果卻改成了九點。等待的過程跟舊爐主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爐主媽跟副爐媽送回廟裡的時候是用汽車送,搬到新爐主跟副爐主家的時候才是用八人大轎送。 約莫八點半,只見穿著「通霄田徑隊」的年輕人把八人大轎從後殿抬到了廟門。 然後長輩們教導大家如何放壓轎金。 這次總算可以仔細拍攝八人大轎內部了。 然後要幫媽祖準備花,白沙屯媽好像喜歡香水百合的樣子。爐主媽的花由爐主家準備,副爐媽的花由副爐主家準備。 此時新任爐主已經在廟口準備好等待爐主媽入轎起駕,新任爐主是一位阿嬤。(關於新任爐主可參考 (八)白沙屯媽回宮安座後 ) 爐主媽準備好以後就準備起駕了。 起駕前要用鞭炮先迎過一輪。看著阿嬤不動聲色,看來已經是身經百戰了。 起駕後就看到白沙屯長輩們在一旁教導抬轎的年輕人,轎子要三進三退,鑼要怎麼打。 出發。 爐主家很近,一下子就到了。爐主媽到達爐主家以前要用盛大的鞭炮來歡迎祂。 迎爐主媽也是要喊「進喔!進喔!」放好爐主媽後要搏杯問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