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February, 2016

公視的「一把青」與「燦爛時光」

同樣是戰亂時代的兩個故事。 殖民者的文學大戲,講的是戰亂中的無奈,但是人民清楚自己是為了自己的國家民族而戰。故事談論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悲哀,緬懷那個時代的軍人,體諒當時政府的無能。 故事的情緒是悲哀,故事的顏色是灰色。 戲劇結束,演員的表情是釋懷,人民最終得到救贖。 (一把青) 被殖民者的文學大戲,講的是戰亂中的被剝削,被殖民者困惑於究竟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故事談論的是那個時代的肅殺,當一個個過去的故事被挖掘,被殖民者一再再震撼於殖民者刻意掩蓋的歷史,更加看清殖民政府的無恥。 故事的情緒是悲慟憤恨,故事的顏色是黑色與血色。 戲劇結束,演員的表情是更多的疑惑,人民才知道自己的傷口比想像中還要深,而事實上傷口還沒止血,因為殺人兇手還沒死。 (燦爛時光) 所以你如何能比較兩者文學的深度?殖民者的文學,它的深度從地平線談起。當殖民者自由地談論他們的文學時,被殖民者的文學,正被殖民文學壓得不見天日,它的深度,深不見底。 --- 戰亂時代的兩個故事 https://goo.gl/fZEIRx

畸形的歷史觀

如果每次眷村族群只要一談起他們如何逃難來台灣的悲慘故事,我就說,「拜託你們不要再掀起歷史傷口了」「拜託你們不要撕裂族群了」「拜託你們放下過去往前走吧」,你會不會覺得莫名其妙?   如果會的話,為什麼每次我們提二二八、白色恐怖,就是在掀起歷史傷口?就是在撕裂族群?然後叫我們放下過去往前走?   你發現這中間的矛盾了嗎? 因為殺人兇手當然不希望被殺的人來找他報仇啊!最好忘記殺人兇手是誰,長什麼樣子,這樣殺人兇手才可以高枕無憂啊! ---  畸形的歷史觀   https://goo.gl/ZPYXC9

誰的共同記憶?

你們的時代是逃難,逃來台灣也是你們自己選的,我們的時代連逃難都沒辦法逃,只能等著莫名其妙被抓被殺。 你們還能夠「緬懷」自己的歷史,我們的歷史則被迫掩埋,連談論還會被抓被關,即便到了現在,談論自己的歷史還要被你們說是撕裂族群。 你們是人,可以高談闊論你的的歷史,沒有人會抓你們。我們被當人看,講一下我們的歷史你們就唧唧歪歪、告密、把我們抓起來。然後還不要臉的把你們的逃難史叫做「我們台灣人的共同記憶」?馬的不要欺人太甚!用「中華民國」壓迫台灣人已經很超過了,連「台灣」的詮釋權都要一併搶走? 那是「你們中華民國的共同記憶」,不是「台灣人的」! --- 誰的共同記憶? https://goo.gl/AMFzwD

擁抱台灣的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之所以開始擁抱台灣,不是因為他們認同台灣或者是愛台灣,而是因為他們發現不擁抱台灣,他們會魂飛魄散,連個葬身之地都沒有。 但是他們又打從心底瞧不起台灣,所以他們擁抱得很畸形、很嫌惡、很不甘願,他們高傲的認為台灣必須要配合他們的姿勢被擁抱,而且他們擁抱台灣的時候,還跟台灣保持一個懸空的距離。因為這樣做,台灣的穢氣才不會沾染到他們的身上。

「大尾鱸鰻2」的「歧視者」的國文程度

Image
臉書討論串: https://goo.gl/6RCc8z 如果你長得很醜,你說自己醜叫做自嘲,我笑你醜叫做歧視醜人,你說你不喜歡我說你醜,我回你:「美醜沒有標準,是不是歧視見仁見智,難道我不能說你醜?這是一言堂?」 來!有沒有標準?老師來講解國文文法給你聽,中華民國國文沒學好的人看清楚了: (1) 主格 vs. 受格 舉例: 嘲笑弱勢=歧視 嘲笑自己=自嘲 講解: 上面兩句話,等號的左半部都省略主格,只剩下動詞「嘲笑」與受格。 第一句的主格為強勢族群,受格為弱勢族群。 第二句的主格與受格都是同一族群。 當「主格」與「受格」為不同對象,尤其「受格」為弱勢族群時,就是歧視。 (2) 形容詞 vs. 動詞 舉例: 不自覺的開弱勢者玩笑=不自覺的歧視 無惡意的開弱勢者玩笑=無惡意的歧視 態度友善的開弱勢者玩笑=態度友善的歧視 講解: 一個句子的必要結構為,「主詞」+「動詞」,而「形容詞」就算省略也不影響句子的結構。 「不自覺、無惡意、態度友善」只是「形容詞」,而「歧視」是「動詞」。 所以不管你是不自覺、沒有惡意、態度好不好,都無法規避「歧視」的本質。  (3) 動詞代換 舉例:「歧視」換成「造成困擾」 講解: 「歧視」是動詞,「造成困擾」也是動詞。 當主格受格不變,代換動詞後,句子重點一樣放在動詞。 所以,就算我們不討論歧視,當對方已經表明你的行為造成他們的困擾時,最基本的反應不應該是「停止行為並道歉」嗎?怎麼有那麼多人一直在那邊辯解「我沒惡意」? 重點是你已經造成他人困擾了!你的國文有這麼差嗎?「造成他人困擾」這六個字看得懂嗎?有沒有惡意是重點嗎?動詞與形容詞的問題,請回到 (2) 再看一次,你要繼續無惡意的造成他人困擾?  (4) 對象省略 舉例:「一言堂」 講解: 「一言堂」省略了「對象」,因此很容易被誤用。 事實上「一言堂」只會發生在「強勢族群」對上「弱勢族群」時,「強勢族群」的聲音主導議題走向,成為一言堂。 所以只有「強勢族群」會造成一言堂,「弱勢族群」不可能造成一言堂。 用白話講,「強勢族群」講的話是話,「弱勢族群」講的話不是話。 中華民族是強勢族群,原住民是弱勢族群,一言堂只會發生在「中華民族」對其他族群講話的時候,反之並不成立

為什麼馬英九可以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不舔中國的懶葩就一副要死了的樣子?

Image
圖:寇謐將 ( J Michael Cole​ ) 島嶼無戰事  『因為背離國際主流觀點的是台灣人,不是馬英九!』 馬英九只是做了最符合國際利益的事情,也就是符合美國的中國政策 ─ 拉攏中國 ─ 而已。 當國際上(事實上是以美國為本位的國際問題)接二連三面臨著伊拉克、阿富汗、伊斯蘭國、蓋達組織、北韓等等重大戰事的時候,美國需要中國這個亦敵亦友的夥伴(?)來幫忙牽制東亞戰區的穩定,台灣這個鳥蛋大的地方(只比鼻屎國大一點)應該要安份惦惦就好,結果在陳水扁主政時期,台灣竟然成天到晚大呼小叫的吵著要加入聯合國、要獨立建國、要跟中國鬧翻!?根本是來亂的! 更何況台灣都民主化了、也有選舉制度、經濟也還過得去,完全不知道到底還有什麼不滿?只會一直挑釁中國,根本是在扯各國的後腿。 幸好後來主政的馬英九很聰明,他很清楚美國老大心理在想什麼,也很清楚中國老大在想什麼。這完全要歸功於馬英九出國留學時受過完整的訓練,他知道如何蒐集完整的情報,懂得如何揣摩上意。 所以,國際上普遍認為:  『陳水扁是麻煩製造者,而馬英九是和平製造者』 到底這樣錯誤的假象是怎麼產生的? 再說一次,馬英九非常清楚國際情勢,而台灣人民包括陳水扁非常不懂國際情勢。 馬英九知道,只要台灣在國際上很安靜,他就可以成為「和平」的代言人。而要台灣在國際上沒有聲音,一方面是讓台灣自己閉嘴,一方面是讓台灣在國際上沒有聲援。換句話說,只要國際認為,台灣跟中國之間的問題已經解決,自然不需要繼續聲援。  『一個災區如果已經解除警報,自然沒有必要繼續救災工作。』   事實上馬英九主政時期,兩岸有更緊密的經貿往來、各項協議也一一簽署、兩岸人民互相來往越來越頻繁,通航通商通婚,語言文化也通,台灣跟中國「已經」處於一個相對和平的狀態下。就算有什麼衝突,也只是零星衝突,比起中國的人權、西藏、新疆等問題的急迫性,台灣問題真的不那麼重要。 也因此,在台灣與中國問題的學術研究方面,兩岸和平就代表這不是一個有趣的研究題目(媒體嗜血,研究也是)。因此這幾年下來,國際上關於台灣的研究越來越少,就算有,也多是中國資助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自然是站在中國觀點。 當國際上沒有台灣觀點的研究、沒有台灣觀點的媒體,台灣人又沈溺於國內的小確性,台灣問題就等於不存在、中國威脅就等於不

為什麼國際間對於台灣情勢的學術研究這麼少?

Image
『「基於經援考量,學術圈進行自我審查」 在學術界,台灣的能見度也遭到學術機構的自我審查所破壞,而這經常是出自經濟考量─說得更直接,就是來自中國政府或中國企業對海外研究中心或者大學提供的金錢資助。結果接受中國資助的學術機構必然承受著壓力,必須在課堂上或在同儕審查的學術刊物上,避免觸及某些「有爭議」的題目,像是新疆、西藏或台灣獨立,最常見的情況是,如果有某篇學術論文觸及這些題目,至少就會有一位匿名的審查者把這篇論文給封殺掉。由於一位教授是否能夠取得終身教職,端視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少篇通過同儕審查的論文,所以避免碰觸道會延後這項過程的敏感題目的壓力極為沈重,尤其在已經變得極其競爭的學術界環境中更是如此。 ─ 出自寇謐將 ( J Michael Cole ) 島嶼無戰事 』 事實上,學術從來就不是自由的,因為從事學術研究的是人,只要是人,就有生存的需求,就有操作的空間。 看過公視   燦爛時光   第十九集了嗎?歷史系的鄭以謙教授,因為傳播了正確的台灣史,而被國民黨特務直接衝進他的研究室把他帶走。過去可以如此粗糙的操作,而今天只不過是換成更細膩的手法來處理而已。不管是中國國民黨,還是中國共產黨,只要是他們不希望你傳播的事實,他就會用各種辦法來阻止你。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 燦爛時光第十九集預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4NoepHvWOw 燦爛時光第十九集完整版(從 26m57s 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WlwlnSfNg&t=26m57s 相關文章: 為什麼馬英九可以背離台灣主流民意,不舔中國的懶葩就一副要死了的樣子?